菏泽市人民政府
关于生态市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5年3月31日在菏泽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市环保局局长杨自源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督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方略,认真贯彻《关于建设生态菏泽的决定》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12月31日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2位副市级领导任副组长,39位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及11位县区长为成员的菏泽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政协每年坚持开展视察活动,促进了生态工作整体上台阶。二是制度完善。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印发了《关于建设生态菏泽的决定》,出台并实行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菏泽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启动了市控以上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绿色信用平台建设,起草了重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菏泽市土壤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三是目标明确。《关于建设生态菏泽的决定》中明确到2016年,我市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和低碳经济城市框架;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55:36;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以上;全市3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体标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12.0%和11.8%以上;2016年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逐步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四是考核到位。建立实行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各县区严考核、严奖惩,一季度一兑现。根据全省湿地公园保护计划,我市共有20处湿地列入省级重点湿地保护工程,计划将实行多元投入,建立奖优罚劣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二)深化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坚持集中会战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指挥长,全面排查了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9大类、3223个污染源,基本上做到“无缝隙、全覆盖、精准治污”。截止2015年2月底,已有3059个完成治理任务,占任务总数的94.9%,大气污染治理总投资22.71亿元。2014年我市蓝天白云总天数145天,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51天,增幅全省第一;PM10和PM2.5两项指标分别比2013年改善了21.61%和22.62%,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位。2014年共计获得省生态补偿资金奖励2041万元,列全省第2位。大气主要污染减排指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时间节点要求,节能连续4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一是继续实施了“河长”负责制。对全市52条主要河流继续实施定期监测、排名通报,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县区实施约谈、区域限批。二是大力实施环保“十个一”再提高工程和污水排放口信息化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三是进行了全市城区污水直排口整治,提高了生活污水收集率。四是大力推进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对各县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扩建。2014年,我市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COD和氨氮浓度年均值分别为19.8mg/L、0.57mg/L,分别列全省第7位和第3位,连续7年稳定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
(三)推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共淘汰落后设备1100多台套,实现节能量5.6万吨标煤;淘汰黄标车19176辆;在招商引资上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决不上“两高一低”等污染项目,2014年我市共拒批高污染项目22个。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农业“六大产业”振兴规划,牡丹、芦笋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600万亩;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1.8%;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市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增至9家。三是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产业同步发展。组织86家企业积极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质,全市累计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52家,利用各种废弃物345万吨;单县获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郓城煤化工工业园获批省级“循环经济园区”;有7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年可减少COD排放6207吨,节标煤5670吨,节水16851万方,减少固废排放2090吨;建设了11个太阳能发电系统。
(四)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中央和省财政连续投入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和扶贫村环保行业扶贫全面完成。3年间鄄城县、东明县连片整治项目分别得到上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2亿元、1亿元;2013、2014年曹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6县500个行政村共申请得到上级专项资金2926.55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39个、垃圾中转站32个,配套铺设了215.63公里管网,购买建设了垃圾桶(箱、池)74001个、垃圾收集车7282辆、垃圾清运车149辆,实施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14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综合治理项目7个。目前,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污水处理站85个,垃圾中转站172个,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加快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全市筹划建设了10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投入近2亿元的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2014年获得上级生态补助资金1.8亿元,湿地二期提档升级和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巨野煤炭沉陷区治理实行复垦治理和综合利用,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形成了一条农、林、牧、渔、游相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链条;总投入355万元,修复治理农村污染坑塘66个;开展了东明县30亩石油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为大面积土壤污染治理积累了经验。
(六)加大生态林业建设投入,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城市建成区消灭裸露土地战略,不断扩大绿地面积,绿化城区道路84条、绿地广场110处、绿化开方式公园9个,建立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绿色网络,绿地面积达到31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95%、人均绿地面积11.69平方米。各县区新造林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新造林面积28.2万亩,完成全市年度任务的10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9%,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七)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加大秸秆禁烧力度,拓宽综合利用渠道,采取疏堵结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比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示范活动,施用配方肥面积达1200万亩。
(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设生态水系。大力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土质原因造成的氟超标问题,改善饮用水质的10大水库建设全面展开;东明县的洪源水库和巨野县的大野水库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开始供水,生态水系系统得到进一步提升。
(九)开展绿色创建,丰富生态细胞载体。坚持市、县、乡镇、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以各类创建活动作为重要抓手。获得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44个,省级生态乡镇80个、生态村24个;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8个、市级74个、省级绿色学校47所,市级216所;实施乡村文明行动,2826个行政村通过验收。
(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以环保世纪行为抓手,以“六五”宣传教育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6月5日,各县区在200多个站点开展了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全年开展了8次环境教育基地集中活动,开展了2次环保进学校、1次环保进社区、1次环保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在菏泽日报、菏泽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宣传专栏,发表专栏文章100多篇,播出环保专题节目60多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不容乐观。环境状况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与生态市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虽然改善显著,但基数仍然偏高。二是减排工作压力巨大。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市GDP年均增速13%左右,赶与转压力同在,加快发展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城乡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生活污水管网不完善,城区雨、污管网还未分流,现有污水处厂的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需要,乡镇、农村新型社区的污水处理站建成率距80%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26个工业园区,配套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运行的仅有12个。四是工作中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比如环保设施重建轻管,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尚未真正破题,污水直排问题屡禁不止;由于条件限制,动态实时监测不到位,部分乡镇还处在监测空白点。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一)着力提升环境质量。一是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继续完善“河长”负责制。对全市52条主要河流继续实施定期监测、排名通报。彻底解决污水直排问题。推进中控系统、IC卡等监管设施安装,提升环保自动监管水平,规范提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所有涉水企业完成环保“十个一”工程。二是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有新突破,着力做好“降尘、减煤、治气、增绿”。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加强对各类工地和城建工程扬尘治理的监管,抓好各工业园区热力中心建设,取缔集中供热管网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巩固工业异味治理成果,完善《菏泽市挥发性有机废气综合整治方案》,扩大有机废气自动在线监测范围,所有饮食服务经营场所均安装油烟净化设施。28763辆黄标车全部淘汰;对菏泽城区所有裸露地块进行一次大排查,做到应绿尽绿。三是紧紧把握“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的主攻方向,认真规划年度减排项目,确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城乡环保工程建设,完善城区管网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提高乡镇污水处理站比例,解决制约生态乡镇创建的硬件问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排放,解决环境容量问题;以打造宜居环境为目标,着力抓好乡村文明行动,确保上半年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机制驱动作用,以确保“十二五”减排指标完成为硬任务,倒逼驱动行业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倒逼企业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转型升级;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加快开发低碳环保技术,切实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